思想成长
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,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上好“行走的大思政课”,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增长个人本领、做出卓越贡献,我院广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踊跃参与社会实践,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,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,为社会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特推出《情系乡土,挺膺担当 | 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风采纪实》系列推文,展示优秀典型风貌,激发全院学生拼搏激情。
社会实践
寒假期间,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24级虚拟现实技术四班的学生王一博积极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号召,主动投身医院门诊志愿服务工作。王一博身着"志愿红",守候于医院自助服务区,用专业知识与暖心服务为患者架起"智慧就医"桥梁,成为冬日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。
王一博日常坚守在门诊楼各楼层智慧自助机旁,重点协助老年群体患者使用智能设备。从建档办卡、预约挂号到缴费取号、检查签到,他和其他志愿者通过"一对一"指导,帮助患者平均缩短等候时间,他回忆道:“记忆深刻的是在麻醉门诊值班的时候来医院的患者都比较着急,而麻醉门诊那里缺少一个排号的机器需要我去记名叫号,随着时间的推动,现场秩序的维护压力会逐渐变大,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耐心,主动和患者聊天缓解压力等等,只有排好顺序,不乱套,才能更快的看病就医”。
"帮助患者顺利就诊让我对'有时治愈,常常帮助'有了更深理解。"患者表示,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不仅缓解了导诊压力,其专业素养和青春活力更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。
在智慧导医服务中,他不仅用行动传递温暖,更在服务中深化了对人民服务的认知,收获了超越课堂的成长。

王一博在这几天的实践中体会到:“在自助机的使用上,大多数年纪大的群体体现为不会操作,不知道点什么等问题,这启示创新人员在参与医疗创新时,应始终立足患者真实需求,让科技成为医患沟通的"翻译器"而非"隔离墙"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时代的使命,应该积极投身基层群众之中去了解他们的声音和需求,此次的返家乡志愿活动经常能收到患者的一句感谢,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家乡建设的决心,少年强则国强,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,我会将这份使命感传承下去做到更加积极投入学习专业知识,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,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。”
这些实践让王一博提前感受投身到群众中去的重量,提升了交流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,他们在服务中沉淀的思考,正是新时代青年人才最珍贵的品质。他们在返家乡岗位上助力家乡发展,也不断地完善自身与成长。
终审:党委宣传部